【聯合報╱記者劉愛生/龍潭報導】 2008.11.12 03:11 am
龍潭鄉聖亭路133巷內的忠義廟完整記錄1895年先輩抗日事蹟,七十三公慘死刀下,成為地方人士建廟敬仰之地。
記者劉愛生/攝影
客家大戲「1895」電影上演轟動,龍潭73位義民當年7月在龍潭鄉龍祥村竹窩子一帶英勇抗日,全遭日軍屠殺,鄉民集資在聖亭路133巷出事地點興建忠義廟紀念,龍潭鄉公所及義士後代蒐集史料,為七十三公立傳,完整紀錄反抗異族辛酸史。
立委吳志揚表示:「電影1895整個故事的血與淚讓我永難忘懷。」「1895」客家大戲也明白展現台灣鄉土文化與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不願做異族的奴隸。
龍潭鄉長葉發海說,「1895」電影上演轟動,再次喚起地方人士敬仰七十三公的英勇事蹟,慕名上香者日眾,也讓年輕一代重新對先輩的敬仰與認識,鄉公所更重視口述歷史,鼓勵地方文史工作者筆錄、轉述七十三公的地方誌。
龍潭鄉往埔心的聖亭路左側凌雲崗(舊名烏林崗)旁,原有一處古墳、一塊墓碑、一方石案,四周荒煙蔓草,就是抗日先烈七十三公舊址,民國62年地方人士集資興建忠義廟,表彰先烈英勇事蹟,72年重建七十三公忠烈塔,使得龍潭抗日事蹟傳頌鄉里。
清光緒20年(民前18年),中日甲午戰爭簽下馬關條約,滿清割讓台灣,翌年(1895年),日軍大舉進台,台灣人不甘異族入侵,紛紛組織義民奮勇抗敵,四處與日軍浴血抗戰。
1895年7月,日軍山根少將率軍夾攻龍潭,義民首領胡老錦等烈士誓死抗敵,日軍在安平鎮之役、龍潭陂之役死傷不少,義軍寡不敵眾,最後轉進新竹縣關西、新埔一帶,其中魏阿盛等75人在龍潭鄉凌雲崗竹窩被日軍逮捕,當場用武士刀一一斬首,其中烈士黃任義重傷裝死倖免於難,日軍留下最年輕的義士胡玉山負責埋葬忠骸,這就是七十三公的由來。
葉發海說,地方鄉親輾轉口述歷史,記錄抵抗日寇入侵而殉難的英勇事績,將埋葬烈士的荒塚建成地方人士祭拜的七十三公忠義廟,烈士可考姓名者共有66人,尚有7人姓名不詳。
地方人士與殉難烈士的後裔每年3月29日青年節春祭,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秋祭,為配合假期改為3月和10月底最後一個周日舉辦國殤祭典,緬懷烈士保家護國的犧牲精神。
【2008/11/1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