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機車史
版主: Hammer
台灣機車史
網上轉載...
回首機車引進臺灣的歲月,是在日據時期昭和年間,
當時是在腳踏車的骨架「頂桿」裝上「汽油箱」,在 「踏板」、
「鏈輪」之上加裝「馬達」引擎,馬達(motor)是外來語,
譯成「摩托」,用慣了,約定俗成,用馬達帶動的車子就稱為
摩托車,現在也有人叫機車,兩者通用
◎民國36年
●慶豐行正式開張,地址在博愛路十號(sam:現址為銀禾照相器材行)
◎民國39年左右
●慶豐行進口的第一批機車是英國三槍牌(BSA),分別是250cc、
350cc、及500cc,價格在二萬五千元上下,
相當於現在的二十萬元左右,這批機車才到基隆港便銷售一空
而本錢也在十六天內回收,獲利30%以上,按著又訂了5部車
也很快賣完。一年多以來,慶豐行共賣了50多部機車,
在台北客源竭盡後,又南下開發市場,成績也不錯。
◎民國41年
●慶豐行轉向日本進口富士重工生產的兔牌(Rabbit)速克達
◎41到43年
●慶豐行進口富士機車不久,一位朋友極力推薦日本本田機車,
他認為本田雖然規模小,但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很有魄力和遠見,
公司發展潛力無窮,因此慶豐行決定與本田建立臺灣地區代理關係,
成為本田海外第一家代理商,當年的本田還沒有出口經驗,
由另一家武田商店協助外銷業務。
初期慶豐行引進本田生產的腳踏輔助用50cc引擎,
交由安全車行加裝在腳踏車上出售,這種紅色引擎裝在腳踏車輪旁,
大家戲言「紅屁股」,再配上一個俗稱「小烏龜」的白色油箱,
安裝在駕駛座與手把間,一部車售價約五千元,
雖然在當時平均國民所得不及一百五十美元之際,這價錢不算便宜,
但比起上萬元的機車,還便宜了一半價錢,市場反應甚佳。
有關這一點,在本田相關史料中也提到,
將庫存的A型引擎100台出口到台灣,每台四十五美元,
淨賺一百萬日圓。後來也出口F型引擎到台灣,
這幾款車型銷路不錯,年銷售量提升到近400輛,
慶豐行在南部也設立了經銷商,公司營運逐漸上了軌道。
據說在這段期間,本田還曾因為擴充過速,財務出現問題,
幸賴慶豐行開出信用狀,紓解了本田發薪水的困境,
由此可見即使是日本大機車廠,創業時也是幾經波折。
後來,HONDA CUB50cc、BENTLY125cc、DREAM350cc等機種
也相繼登台,以HONDA CUB50cc的機車為例,一般人每月薪水
五百至六百元之際,一部售價一萬元的HONDA CUB,對他們來說,
得花兩年多的薪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
因此當時進口量並不大,不過銷路相當好。
◎民國43年4月,由南部北上的謝家四兄弟創立了功學社
●在四十年代,機車進口商相當多,除了慶豐行、功學社外,
包括:陳義成車行、安泰貿易、進輪貿易、永興貿易、台隆貿易、
廣合貿易、建華貿易等,
進口廠牌則有:本田、山葉、鈴木、山口、雷立克、兔牌、普恩德、
明發、目黑、川崎、石橋等,以上均為日本車;
哈雷、蘭美達、偉士牌、敏耐力等為美國和義大利車;三槍、
杜克地、大炮、凱旋等為英國車;
薩克斯、勝利、純達普、漢克、BMW、DKW、NSU、PUCH等為德國車
●民國43年,以慶豐行原有班底為主,成立「三陽電機廠」
◎民國48年,三陽電機廠變更公司名稱為「三陽電機有限公司」
○民國40年以前,臺灣機車市場以貿易商之進口車為主;
○民國41年鑑於外匯短缺,政府禁止機車整車進口,
貿易商改採進口零件組裝成車方式銷售;
○民國45年左右,進口零件裝配廠約20餘家;
○民國48年,鑒於省內組裝機車品質不穩定,安全堪慮,
政府再度開放整車進口;
○民國50年,整車又列為管制進口項目
◎民國47年
●本田的超級暢銷車Honda Cub C100問世,定價5500日圓,
甫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當年銷售9萬台,翌年,
打破了預定銷售量41萬台的紀錄,
成為機車有史以來產品壽命最長的暢銷車。
這是讓穿裙子的婦人也能騎的車子,可以一手拿東西,一手騎車,
使用自排式的機架,只要加油便可,此種車經慶豐行引進後,
在台灣也掀起了一股旋風。
◎民國50年
●國民所得已達142美元
●三陽電機改為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51年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成立機車製造委員會
●台隆貿易借用伍順車行板橋廠開始組車
◎民國52年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台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鈴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裕隆汽車公司推出175cc蘭美達機車
●功學社開始組裝機車
◎民國53年
●光陽正式營業,並於開業紀念日推出HONDA C200機車
●羽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台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營業。同時自國外引進主要零件,
裝配石橋牌(BS)機車在國內應市
◎民國54年
●台灣偉士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自民國47年起,
該公司創始人王泉壽、王江壽、玉漢壽三昆仲所經營之
「王福記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即已自義大利PIAGGIO公司進口
VESPA機車,並取得台灣地區代理權。後因配合政府發展
本土機車產業,漸次限制整車進口及提高自製率之政策",
於民國54年在高雄市力行路設立「台灣偉士伯股份有限公司」
●台隆開始生產石橋機車
◎民國55年
●功學社總行改組為功學社貿易公司,並與山葉簽訂技術合約
●永豐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技術合作
●羽田機械開始進口機車引擎,自行裝配「敏耐力」機車供應市場
◎在民國55年以前,
主要機車生產廠商如三陽、光陽、功學社、台隆、偉士伯、羽田、
永豐等多已開工生產,另外,50年代的代表廠商之一新三東
也擁有不錯的市場佔有率,總計到55年底,
同政府登記的機車工廠,多達40餘家。
◎民國56年
●裕隆汽車公司推出100cc蘭美達機車
●民國56年秋,新三東機車SST-50開始量產,正式對外銷售
◎民國57年
●政府規定50cc以下之輕型機車禁止載人,50cc以上重型機車駕駛人
須配戴安全帽附載人須跨坐,不得側坐,課徵機車20%貨物稅等
●台灣偉士伯建廠完成開始生產
●第一輛偉士牌速克達製造完成,此為我國第一輛自製之速克達機車,
深受各界矚目,當年推出90cc及150cc兩種速克達機車。
●羽田機械推出第一部自力開發製造的機車「羽田50」。
◎民國58年
●羽田機械增置機械設備,自行開發製造「羽田90cc及
「羽田lOOcc」機車推出市場
●機車製造廠淘汰至l8家
◎民國59年
●政府法規趨嚴,成本上升,機車製造廠淘汰至l5家。
●台隆工業生產之「石橋100T」機車上市。
◎民國61年
●台灣比雅久股份有限公司創立,與義大利Vespa-Piaggio技術合作
生產高級速克達。以比雅久速克達品牌創造了銷售的空前佳績。
◎民國62年
●羽田第一部速克達「比雅久(Piaggio)125上市,其優越的性能,
創造了空前的佳績。
◎民國63年
●中南機械、新三東工業、東興工業等公司,
因無法面對競爭壓力而在日後相繼結東營業;
而專營外銷之利達機械、遠大工業、台灣山口摩托車等工廠。
也因外銷市場的低迷以及無法有效打入國內市場
,紛紛結束機車之生產業務。
●台鈴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三陽工業推出野狼125cc機車。
●功學社配合政策自創品牌,開始用「KHS」商標,邁出自立的第一步
●國內機車產量突破30萬台。民國60年機車銷售量約16萬輛,
當年底保有台數為82萬6千輛,平均每千人擁有55.l輛機車
●百吉發公司創立於民國63年
◎民國65年
●三陽工業自行開發「史帝田鐵」合金汽缸,
並首推保用50000公里之品質保證;
●台灣偉士伯於高雄縣仁武鄉經武路43號
設立橋頭分廠, 生產180cc速克達新車,
●功學社與日本山葉的技術合約中止
◎民國66年
●原功學社部份經銷商、共同集資創立萬山機械有限公司,
◎民國67年
●台隆工業配合女性市場需求,推出蘭蒂50女性專用車
◎民國68年
●萬山於68年9月正式與日本YAMAHA技術合作,共同推出RX系列機車
◎民國69年
●RX125在69年的銷售量竟高達三萬輛,僅次於三陽的野狼125
●三陽推出電動啟動速克達「超級達可達50cc」
●光陽工業推出「名流80」,
為國內第一部有微電腦液晶數字顯示板的機車
◎民國70年
●萬山更推出跑速樂50輕型速克達,這種日式速克達一上市,
透過鄧麗君騎機車的廣告,風靡一時,銷售量較前一年
再成長1.5倍,當年竟創下二十二億六千萬元的業績,
成為機車業的一匹黑馬
◎民國71年
●羽田機械轉移機車事業至「台灣比雅久股份有公司」。
●71年9月,百吉發與日本川崎簽訂五年技術合約,期間也曾與
日本大西潔勁引擎公司技術合作,研發重型速克達引擎
●百吉發與川崎技術合作,推出11Occ及l25cc機車,
使該公司營業情形大為改觀,這一年銷售量達到46,037台最高峰,
市場佔有率達到8%,設備利用率則高達65.7%,
在不景氣聲中,與鈴木、萬山並列同業之冠。
◎民國72年
●三陽工業當年營收名列全國500大民營製造業第12名。
●三陽工業推出領導90cc機車。
●羽田雖已停止與義大利廠商技術合作,但其速克達機車仍廣受歡迎,
雷虎100及150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這年銷售量達到41,823輛,市場佔有率為6.8%。
●環保署公布了「取締汽、機車空氣污染辦法」,
萬山產製的機車在烏賊車排行榜上居於首位
●日本山葉將最新機種如美的80國民車、越野125等,給功學社
◎民國73年
●台鈴工業正式與日本SUZUKI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投資合作,
原有台隆工業機車相關業務轉入台鈴,
並生產名劍KATANA125路跑車和天箭SHOOT50速克達。
●百吉發回銷開發成功的「活性熱氣燃燒型二衝程循環引擎」
重型速克達到日本,並對外表示,該年銷日目標為1萬台,
當時,此舉曾讓其他機車大廠半信半疑,
因為百吉發的確做到了回銷日本,這是他們以往做不到的。
◎民國74年
●比雅久機車彰化新廠建廠完成擴大產能,
自行開發之「比雅久飛豹150」
●萬山工業及百吉發工業先後發生停工、跳票事件
◎民國75年
●功學社機車改組為台灣山葉機車,日本山葉持股51%,
台灣山葉持股49%,生產山葉機車
●羽田推出自行研發的日系「金祥瑞50」速克達、「黑豹125」速克達
◎民國76年
●交通部變更機動車輛使用牌照,該年度產生250萬輛的報廢機車。
●台灣山葉機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推出「兜風50」
速克達機車,大受消費者歡迎。
●三陽工業營收名列全國十大企業第六名。
◎民國77年
●國內機車銷售突破100萬輛,外銷超越6萬輛
●台鈴工業生產全國第一台輕型水冷式路跑車RG50r。
●羽田機械轉移機車事業至「台灣比雅久股份有公司」。
推出「得意50」、「得意90」,
◎民國78年
●台灣山葉推出之「凌風50」,榮獲外貿協會的
「台灣優良產品設計獎」,為國內機車業者第一家獲獎
◎民國79年
●台鈴工業購併原有鈴木工業的員工和機器設備
●光陽工業推出豪邁125暢銷車種。
●台灣山葉機車首度外銷「凌風R」、「兜風」車種至義大利及日本
●當年度國產機車廠剩下三陽、光陽、台灣山葉、台鈴、台灣偉士伯、
台灣比雅久、永豐、合騏、百生等共計9家
●三陽工業規畫國內首座標準之小綿羊機車競賽場正式啟用。
生產「領導125機車」
◎民國80年
●三陽工業「卡吉百機車」外銷義大利
◎民國81年
●比雅久機車以推出「飛將90」、「飛雲50」
◎民國82年
●首輛國人自製電動機車領牌上市
●光陽工業訂立國際元年,開始海外設廠評估
●三陽工業風梭1l0SR機車榮獲第一屆國家產品形象獎
●三陽工業超級迪奧新機種上市發表
●台灣山葉機車推出之FZR、JOG、迅光FR,榮獲國家優良設計獎
●台灣山葉機車取得IS09002國際品質認證
◎民國83年
●台灣山葉機車首創國內機車業界「全車系一年不限里程服務保證」
●國內單一機車廠產輛突破50萬輛
●機車外銷達399,236輛,其中光陽占最大宗達213,950輛,占53.6%, 比82年成長40.6%;三陽外銷量93,323輛,山葉20,151輛,
台鈴19,634輛,展葉13,259輛
●光陽工業IS09001品質保證系統授證,紀念車及勁150機種發表
●比雅久機車推出丸Scooter--Cross型式之HOT--5OD
以「大輪胎的特性訴求,踩出比雅久機車的新天地」。
羽田推出一款抓得住年經人心的大輪子機車HOT-50D推出,
再造羽田的第二春。
◎民國84年
●台灣機車外銷輛逾50萬輛。民國84年台灣機車外銷達531,204輛,
其中光陽282,856輛,三陽150,273輛,山葉26,218輛,
展葉26,080輛,台鈴17,289輛,其餘廠商合計約28,488輛。
外銷區域仍以亞洲為最大宗佔78%,比起83年佔90.46%稍有降低。
●立法院三讀通過「使用牌照稅法」,取消150cc以下機車使用牌照稅
●燁隆集團接掌台灣偉士伯張、呂兩家股權
●三陽工業國際品牌SYM正式誕生
●84年3月百吉發退出市場
◎民國85年
●「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比雅久公司經營行列
●環保署實施「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制度」。
◎民國86年
●6月1日起,全省同步實施騎乘機車應戴安全帽,
違規者處駕駛人新台幣500元罰款
●台灣偉士伯公司與歐洲最大機車廠義大利PIAGGIO公司簽訂
生產技術合約,將重返台灣機車市場。此次簽約, 台灣偉士伯正式取得PIAGGIO商標獨家使用權,
速克達型機種均掛上「VESPA」品牌,主攻戰場以四行程、
125cc及二行程、50cc等車種為主。
◎89年實施銷售電動機車
◎未清楚說明年代的
●四十年代起,功學社即是日本山葉機車的代理商,
為山葉機車打下了一片天,到了五十年代,
功學社又與山葉技術合作長達十年
●到民國55年底,向政府登記的機車工廠,多達40餘家,
其中少數廠商如三陽、光陽、功學社、鈴木、永豐、台灣偉士伯、
羽田等,分別與日本、義大利廠商合作,另外多數廠商如新三東、
中國農業機械、東星等,則屬自創品牌,其中新三東為代表性廠商
●永豐與川崎簽署生產銀座、銀王等重型機車
●台灣偉士伯的前身「王福記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是由王家三昆仲──王泉壽、王江壽、王漢壽共同創辦,
據王漢壽的長女王文真回憶,當時王家有些鄰居好友對
進口機車很有興趣,促成王福記自義大利進口Vespa機車,
結果銷路非常好,也使王家與機車結下不解之緣。
後來,政府禁止整車進口,王福記進口不少零件自行組裝,
王文真還記得她曾幫忙拆掉包裝;
而現任台灣偉士伯總經理王鎮魁(即王泉壽長子),
幼年時則負責為輪胎打氣。
●民國71-75日本鈴木在71年及72年;74及75年提供其新機種
珈瑪車系;霹靂GS125跑車及新潮流系列等機種,
台隆工業茉莉50、歐速達50;天箭、名劍車系
●百吉發,生產百吉50及百吉發150兩款機車
回首機車引進臺灣的歲月,是在日據時期昭和年間,
當時是在腳踏車的骨架「頂桿」裝上「汽油箱」,在 「踏板」、
「鏈輪」之上加裝「馬達」引擎,馬達(motor)是外來語,
譯成「摩托」,用慣了,約定俗成,用馬達帶動的車子就稱為
摩托車,現在也有人叫機車,兩者通用
◎民國36年
●慶豐行正式開張,地址在博愛路十號(sam:現址為銀禾照相器材行)
◎民國39年左右
●慶豐行進口的第一批機車是英國三槍牌(BSA),分別是250cc、
350cc、及500cc,價格在二萬五千元上下,
相當於現在的二十萬元左右,這批機車才到基隆港便銷售一空
而本錢也在十六天內回收,獲利30%以上,按著又訂了5部車
也很快賣完。一年多以來,慶豐行共賣了50多部機車,
在台北客源竭盡後,又南下開發市場,成績也不錯。
◎民國41年
●慶豐行轉向日本進口富士重工生產的兔牌(Rabbit)速克達
◎41到43年
●慶豐行進口富士機車不久,一位朋友極力推薦日本本田機車,
他認為本田雖然規模小,但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很有魄力和遠見,
公司發展潛力無窮,因此慶豐行決定與本田建立臺灣地區代理關係,
成為本田海外第一家代理商,當年的本田還沒有出口經驗,
由另一家武田商店協助外銷業務。
初期慶豐行引進本田生產的腳踏輔助用50cc引擎,
交由安全車行加裝在腳踏車上出售,這種紅色引擎裝在腳踏車輪旁,
大家戲言「紅屁股」,再配上一個俗稱「小烏龜」的白色油箱,
安裝在駕駛座與手把間,一部車售價約五千元,
雖然在當時平均國民所得不及一百五十美元之際,這價錢不算便宜,
但比起上萬元的機車,還便宜了一半價錢,市場反應甚佳。
有關這一點,在本田相關史料中也提到,
將庫存的A型引擎100台出口到台灣,每台四十五美元,
淨賺一百萬日圓。後來也出口F型引擎到台灣,
這幾款車型銷路不錯,年銷售量提升到近400輛,
慶豐行在南部也設立了經銷商,公司營運逐漸上了軌道。
據說在這段期間,本田還曾因為擴充過速,財務出現問題,
幸賴慶豐行開出信用狀,紓解了本田發薪水的困境,
由此可見即使是日本大機車廠,創業時也是幾經波折。
後來,HONDA CUB50cc、BENTLY125cc、DREAM350cc等機種
也相繼登台,以HONDA CUB50cc的機車為例,一般人每月薪水
五百至六百元之際,一部售價一萬元的HONDA CUB,對他們來說,
得花兩年多的薪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
因此當時進口量並不大,不過銷路相當好。
◎民國43年4月,由南部北上的謝家四兄弟創立了功學社
●在四十年代,機車進口商相當多,除了慶豐行、功學社外,
包括:陳義成車行、安泰貿易、進輪貿易、永興貿易、台隆貿易、
廣合貿易、建華貿易等,
進口廠牌則有:本田、山葉、鈴木、山口、雷立克、兔牌、普恩德、
明發、目黑、川崎、石橋等,以上均為日本車;
哈雷、蘭美達、偉士牌、敏耐力等為美國和義大利車;三槍、
杜克地、大炮、凱旋等為英國車;
薩克斯、勝利、純達普、漢克、BMW、DKW、NSU、PUCH等為德國車
●民國43年,以慶豐行原有班底為主,成立「三陽電機廠」
◎民國48年,三陽電機廠變更公司名稱為「三陽電機有限公司」
○民國40年以前,臺灣機車市場以貿易商之進口車為主;
○民國41年鑑於外匯短缺,政府禁止機車整車進口,
貿易商改採進口零件組裝成車方式銷售;
○民國45年左右,進口零件裝配廠約20餘家;
○民國48年,鑒於省內組裝機車品質不穩定,安全堪慮,
政府再度開放整車進口;
○民國50年,整車又列為管制進口項目
◎民國47年
●本田的超級暢銷車Honda Cub C100問世,定價5500日圓,
甫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當年銷售9萬台,翌年,
打破了預定銷售量41萬台的紀錄,
成為機車有史以來產品壽命最長的暢銷車。
這是讓穿裙子的婦人也能騎的車子,可以一手拿東西,一手騎車,
使用自排式的機架,只要加油便可,此種車經慶豐行引進後,
在台灣也掀起了一股旋風。
◎民國50年
●國民所得已達142美元
●三陽電機改為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51年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成立機車製造委員會
●台隆貿易借用伍順車行板橋廠開始組車
◎民國52年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台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鈴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裕隆汽車公司推出175cc蘭美達機車
●功學社開始組裝機車
◎民國53年
●光陽正式營業,並於開業紀念日推出HONDA C200機車
●羽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台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營業。同時自國外引進主要零件,
裝配石橋牌(BS)機車在國內應市
◎民國54年
●台灣偉士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自民國47年起,
該公司創始人王泉壽、王江壽、玉漢壽三昆仲所經營之
「王福記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即已自義大利PIAGGIO公司進口
VESPA機車,並取得台灣地區代理權。後因配合政府發展
本土機車產業,漸次限制整車進口及提高自製率之政策",
於民國54年在高雄市力行路設立「台灣偉士伯股份有限公司」
●台隆開始生產石橋機車
◎民國55年
●功學社總行改組為功學社貿易公司,並與山葉簽訂技術合約
●永豐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技術合作
●羽田機械開始進口機車引擎,自行裝配「敏耐力」機車供應市場
◎在民國55年以前,
主要機車生產廠商如三陽、光陽、功學社、台隆、偉士伯、羽田、
永豐等多已開工生產,另外,50年代的代表廠商之一新三東
也擁有不錯的市場佔有率,總計到55年底,
同政府登記的機車工廠,多達40餘家。
◎民國56年
●裕隆汽車公司推出100cc蘭美達機車
●民國56年秋,新三東機車SST-50開始量產,正式對外銷售
◎民國57年
●政府規定50cc以下之輕型機車禁止載人,50cc以上重型機車駕駛人
須配戴安全帽附載人須跨坐,不得側坐,課徵機車20%貨物稅等
●台灣偉士伯建廠完成開始生產
●第一輛偉士牌速克達製造完成,此為我國第一輛自製之速克達機車,
深受各界矚目,當年推出90cc及150cc兩種速克達機車。
●羽田機械推出第一部自力開發製造的機車「羽田50」。
◎民國58年
●羽田機械增置機械設備,自行開發製造「羽田90cc及
「羽田lOOcc」機車推出市場
●機車製造廠淘汰至l8家
◎民國59年
●政府法規趨嚴,成本上升,機車製造廠淘汰至l5家。
●台隆工業生產之「石橋100T」機車上市。
◎民國61年
●台灣比雅久股份有限公司創立,與義大利Vespa-Piaggio技術合作
生產高級速克達。以比雅久速克達品牌創造了銷售的空前佳績。
◎民國62年
●羽田第一部速克達「比雅久(Piaggio)125上市,其優越的性能,
創造了空前的佳績。
◎民國63年
●中南機械、新三東工業、東興工業等公司,
因無法面對競爭壓力而在日後相繼結東營業;
而專營外銷之利達機械、遠大工業、台灣山口摩托車等工廠。
也因外銷市場的低迷以及無法有效打入國內市場
,紛紛結束機車之生產業務。
●台鈴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
●三陽工業推出野狼125cc機車。
●功學社配合政策自創品牌,開始用「KHS」商標,邁出自立的第一步
●國內機車產量突破30萬台。民國60年機車銷售量約16萬輛,
當年底保有台數為82萬6千輛,平均每千人擁有55.l輛機車
●百吉發公司創立於民國63年
◎民國65年
●三陽工業自行開發「史帝田鐵」合金汽缸,
並首推保用50000公里之品質保證;
●台灣偉士伯於高雄縣仁武鄉經武路43號
設立橋頭分廠, 生產180cc速克達新車,
●功學社與日本山葉的技術合約中止
◎民國66年
●原功學社部份經銷商、共同集資創立萬山機械有限公司,
◎民國67年
●台隆工業配合女性市場需求,推出蘭蒂50女性專用車
◎民國68年
●萬山於68年9月正式與日本YAMAHA技術合作,共同推出RX系列機車
◎民國69年
●RX125在69年的銷售量竟高達三萬輛,僅次於三陽的野狼125
●三陽推出電動啟動速克達「超級達可達50cc」
●光陽工業推出「名流80」,
為國內第一部有微電腦液晶數字顯示板的機車
◎民國70年
●萬山更推出跑速樂50輕型速克達,這種日式速克達一上市,
透過鄧麗君騎機車的廣告,風靡一時,銷售量較前一年
再成長1.5倍,當年竟創下二十二億六千萬元的業績,
成為機車業的一匹黑馬
◎民國71年
●羽田機械轉移機車事業至「台灣比雅久股份有公司」。
●71年9月,百吉發與日本川崎簽訂五年技術合約,期間也曾與
日本大西潔勁引擎公司技術合作,研發重型速克達引擎
●百吉發與川崎技術合作,推出11Occ及l25cc機車,
使該公司營業情形大為改觀,這一年銷售量達到46,037台最高峰,
市場佔有率達到8%,設備利用率則高達65.7%,
在不景氣聲中,與鈴木、萬山並列同業之冠。
◎民國72年
●三陽工業當年營收名列全國500大民營製造業第12名。
●三陽工業推出領導90cc機車。
●羽田雖已停止與義大利廠商技術合作,但其速克達機車仍廣受歡迎,
雷虎100及150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這年銷售量達到41,823輛,市場佔有率為6.8%。
●環保署公布了「取締汽、機車空氣污染辦法」,
萬山產製的機車在烏賊車排行榜上居於首位
●日本山葉將最新機種如美的80國民車、越野125等,給功學社
◎民國73年
●台鈴工業正式與日本SUZUKI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投資合作,
原有台隆工業機車相關業務轉入台鈴,
並生產名劍KATANA125路跑車和天箭SHOOT50速克達。
●百吉發回銷開發成功的「活性熱氣燃燒型二衝程循環引擎」
重型速克達到日本,並對外表示,該年銷日目標為1萬台,
當時,此舉曾讓其他機車大廠半信半疑,
因為百吉發的確做到了回銷日本,這是他們以往做不到的。
◎民國74年
●比雅久機車彰化新廠建廠完成擴大產能,
自行開發之「比雅久飛豹150」
●萬山工業及百吉發工業先後發生停工、跳票事件
◎民國75年
●功學社機車改組為台灣山葉機車,日本山葉持股51%,
台灣山葉持股49%,生產山葉機車
●羽田推出自行研發的日系「金祥瑞50」速克達、「黑豹125」速克達
◎民國76年
●交通部變更機動車輛使用牌照,該年度產生250萬輛的報廢機車。
●台灣山葉機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推出「兜風50」
速克達機車,大受消費者歡迎。
●三陽工業營收名列全國十大企業第六名。
◎民國77年
●國內機車銷售突破100萬輛,外銷超越6萬輛
●台鈴工業生產全國第一台輕型水冷式路跑車RG50r。
●羽田機械轉移機車事業至「台灣比雅久股份有公司」。
推出「得意50」、「得意90」,
◎民國78年
●台灣山葉推出之「凌風50」,榮獲外貿協會的
「台灣優良產品設計獎」,為國內機車業者第一家獲獎
◎民國79年
●台鈴工業購併原有鈴木工業的員工和機器設備
●光陽工業推出豪邁125暢銷車種。
●台灣山葉機車首度外銷「凌風R」、「兜風」車種至義大利及日本
●當年度國產機車廠剩下三陽、光陽、台灣山葉、台鈴、台灣偉士伯、
台灣比雅久、永豐、合騏、百生等共計9家
●三陽工業規畫國內首座標準之小綿羊機車競賽場正式啟用。
生產「領導125機車」
◎民國80年
●三陽工業「卡吉百機車」外銷義大利
◎民國81年
●比雅久機車以推出「飛將90」、「飛雲50」
◎民國82年
●首輛國人自製電動機車領牌上市
●光陽工業訂立國際元年,開始海外設廠評估
●三陽工業風梭1l0SR機車榮獲第一屆國家產品形象獎
●三陽工業超級迪奧新機種上市發表
●台灣山葉機車推出之FZR、JOG、迅光FR,榮獲國家優良設計獎
●台灣山葉機車取得IS09002國際品質認證
◎民國83年
●台灣山葉機車首創國內機車業界「全車系一年不限里程服務保證」
●國內單一機車廠產輛突破50萬輛
●機車外銷達399,236輛,其中光陽占最大宗達213,950輛,占53.6%, 比82年成長40.6%;三陽外銷量93,323輛,山葉20,151輛,
台鈴19,634輛,展葉13,259輛
●光陽工業IS09001品質保證系統授證,紀念車及勁150機種發表
●比雅久機車推出丸Scooter--Cross型式之HOT--5OD
以「大輪胎的特性訴求,踩出比雅久機車的新天地」。
羽田推出一款抓得住年經人心的大輪子機車HOT-50D推出,
再造羽田的第二春。
◎民國84年
●台灣機車外銷輛逾50萬輛。民國84年台灣機車外銷達531,204輛,
其中光陽282,856輛,三陽150,273輛,山葉26,218輛,
展葉26,080輛,台鈴17,289輛,其餘廠商合計約28,488輛。
外銷區域仍以亞洲為最大宗佔78%,比起83年佔90.46%稍有降低。
●立法院三讀通過「使用牌照稅法」,取消150cc以下機車使用牌照稅
●燁隆集團接掌台灣偉士伯張、呂兩家股權
●三陽工業國際品牌SYM正式誕生
●84年3月百吉發退出市場
◎民國85年
●「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比雅久公司經營行列
●環保署實施「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制度」。
◎民國86年
●6月1日起,全省同步實施騎乘機車應戴安全帽,
違規者處駕駛人新台幣500元罰款
●台灣偉士伯公司與歐洲最大機車廠義大利PIAGGIO公司簽訂
生產技術合約,將重返台灣機車市場。此次簽約, 台灣偉士伯正式取得PIAGGIO商標獨家使用權,
速克達型機種均掛上「VESPA」品牌,主攻戰場以四行程、
125cc及二行程、50cc等車種為主。
◎89年實施銷售電動機車
◎未清楚說明年代的
●四十年代起,功學社即是日本山葉機車的代理商,
為山葉機車打下了一片天,到了五十年代,
功學社又與山葉技術合作長達十年
●到民國55年底,向政府登記的機車工廠,多達40餘家,
其中少數廠商如三陽、光陽、功學社、鈴木、永豐、台灣偉士伯、
羽田等,分別與日本、義大利廠商合作,另外多數廠商如新三東、
中國農業機械、東星等,則屬自創品牌,其中新三東為代表性廠商
●永豐與川崎簽署生產銀座、銀王等重型機車
●台灣偉士伯的前身「王福記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是由王家三昆仲──王泉壽、王江壽、王漢壽共同創辦,
據王漢壽的長女王文真回憶,當時王家有些鄰居好友對
進口機車很有興趣,促成王福記自義大利進口Vespa機車,
結果銷路非常好,也使王家與機車結下不解之緣。
後來,政府禁止整車進口,王福記進口不少零件自行組裝,
王文真還記得她曾幫忙拆掉包裝;
而現任台灣偉士伯總經理王鎮魁(即王泉壽長子),
幼年時則負責為輪胎打氣。
●民國71-75日本鈴木在71年及72年;74及75年提供其新機種
珈瑪車系;霹靂GS125跑車及新潮流系列等機種,
台隆工業茉莉50、歐速達50;天箭、名劍車系
●百吉發,生產百吉50及百吉發150兩款機車
Re: 台灣機車史
在台灣一般人所稱的「機車」,其實是交通法規裡「機器腳踏車」正式名稱的簡稱。在大陸,「摩托車」是交通法規對車型的正式稱呼,而不像台灣只是俗稱。
大陸「機車」是稱呼鐵路動力車頭,其實台灣鐵路局也是如此,這名詞起於日文漢字名詞「機關車」的簡稱。
另外,本田腳踏車輔助動力引擎時代我雖然沒趕上,但前幾年在北京正式全面開放給予電動自行車掛牌的前一年,北京有類似這種型式的35cc排氣量的「燃油助力車」滿街跑,當時我也買了一輛,騎了一年才換電動自行車,也算是在異鄉體驗故鄉的往昔事物。
大陸「機車」是稱呼鐵路動力車頭,其實台灣鐵路局也是如此,這名詞起於日文漢字名詞「機關車」的簡稱。
另外,本田腳踏車輔助動力引擎時代我雖然沒趕上,但前幾年在北京正式全面開放給予電動自行車掛牌的前一年,北京有類似這種型式的35cc排氣量的「燃油助力車」滿街跑,當時我也買了一輛,騎了一年才換電動自行車,也算是在異鄉體驗故鄉的往昔事物。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奴才們總以為拒絕向自己主子下跪的人,必定是自己主子對頭的奴才。
Re: 台灣機車史
前面主文提到的早年本田生產的腳踏車輔助引擎,類似的產品其實現在還找得到,前年在拍賣網站上還有人刊登過,宣稱是早年的留存下來的。
去年到哈爾濱遊歷時,發現這種加裝動力的腳踏車滿街跑,不知道是否為該市的特色?因為我歷年在到過的大小城市,沒見到有這麼普及的輔助動力自行車。
有幸在南崗區閒逛時看到一家專賣(或改裝)這種自行車的車行,當即跑進去詢問,一輛售價800元人民幣,發動機與排氣管與台灣賣家的照片很像,老闆說發動機產自廣東,比照片上高明一點的就是他所加裝的腳踏車都是有減震支柱的。當時一度還動了買輛當做哈市遊覽代步工具增加機動性的念頭;但深入一想,要是託運回北京後進不了三環內,實用性就大打折扣,且找不到地方維修也是一大問題(原來曾銷售燃油助力車的店不是關了就是改售電動自行車),最終還是打消這念頭。
去年到哈爾濱遊歷時,發現這種加裝動力的腳踏車滿街跑,不知道是否為該市的特色?因為我歷年在到過的大小城市,沒見到有這麼普及的輔助動力自行車。
有幸在南崗區閒逛時看到一家專賣(或改裝)這種自行車的車行,當即跑進去詢問,一輛售價800元人民幣,發動機與排氣管與台灣賣家的照片很像,老闆說發動機產自廣東,比照片上高明一點的就是他所加裝的腳踏車都是有減震支柱的。當時一度還動了買輛當做哈市遊覽代步工具增加機動性的念頭;但深入一想,要是託運回北京後進不了三環內,實用性就大打折扣,且找不到地方維修也是一大問題(原來曾銷售燃油助力車的店不是關了就是改售電動自行車),最終還是打消這念頭。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奴才們總以為拒絕向自己主子下跪的人,必定是自己主子對頭的奴才。
Re: 台灣機車史
蘭蒂50...我名下還有三台,包含一台改了山本山車架和仿賽車外殼,現在很少很少見了= =
高中的時候,第一次騎摩托車就是朋友的NSR-150....後來上下課代步的也是朋友的FZR-150(寄放在我那,所以我用車的時間比較多),算是很特別的學習過程...反而很少騎到速克達,連回老家都只有我媽的金旺90可用
唯一接觸到速克達是我媽買的凌風90,一直對那個加速度和充滿現代感的外型念念不忘,可惜我媽騎不慣又賣掉了。 這導致多年後上了大學,除了買了一台NSR之外,又另買了一台車齡十年的凌風90當代步車,算是解解當年的遺憾。 可惜騎沒幾年,竟然火燒車燒掉了,果真是無緣?
最近才又心血來潮,打算把塵封多年的NSR整理整理....有些零件停產已久,看來會很難搞...
高中的時候,第一次騎摩托車就是朋友的NSR-150....後來上下課代步的也是朋友的FZR-150(寄放在我那,所以我用車的時間比較多),算是很特別的學習過程...反而很少騎到速克達,連回老家都只有我媽的金旺90可用
唯一接觸到速克達是我媽買的凌風90,一直對那個加速度和充滿現代感的外型念念不忘,可惜我媽騎不慣又賣掉了。 這導致多年後上了大學,除了買了一台NSR之外,又另買了一台車齡十年的凌風90當代步車,算是解解當年的遺憾。 可惜騎沒幾年,竟然火燒車燒掉了,果真是無緣?
最近才又心血來潮,打算把塵封多年的NSR整理整理....有些零件停產已久,看來會很難搞...
Re: 台灣機車史
應該是代工cagiva的機車
就跟以前裕隆飛羚101外銷至美國一樣
就算是一輛也是外銷的宣傳噱頭
就跟以前裕隆飛羚101外銷至美國一樣
就算是一輛也是外銷的宣傳噱頭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