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文化 台灣新混血

你爺爺和我爺爺的事

版主: Hammer

回覆文章
頭像
MikeH
文章: 726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17, 2004 3:15 am
來自: USA
聯繫:

大陸文化 台灣新混血

文章 MikeH » 週四 4月 09, 2009 2:26 am

http://www.worldjournal.com/pages/full_ ... bull&open=&

大陸文化 台灣新混血
記者何定照
April 08, 2009 12:00 AM

美食大融合

高雄市一家餡餅攤光明正大賣「大陸妹共匪餅」,以前的戰爭用語倒成了促銷利器。 記者陳金聲/攝影
slideshow
1949一甲子 裂變與重生

一甲子前由大陸來台的外省人,也為台灣帶來中國大江南北的豐富文化,在此交融出新的文化資產。舊時記憶、生命經驗,展現在台灣的餐桌上、戲台上、語言上;近年,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文化再為台灣文化增添新姿彩。

1949一甲子,隨著兩岸故宮合作,分隔60年的雍正文物終於將在台北相會。這遲來的重逢,其實有許多文化在前鋪路:自1949年至今,台灣與大陸文化從衝撞、壓抑、激盪到漸次融合,早已混血出新的品種,豐富了各自的文化,也為彼此搭起理解的橋梁。

光是戲曲,兩地就交融出多樣面貌。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指出,大陸戲曲早在日治時就和台灣戲曲界來往頻繁,小西園掌中劇團的武場,就是用京劇鑼鼓;京劇的唱腔、武打、身段,更豐厚了歌仔戲底子。許多大陸人擅長的雜耍、功夫,也在赴台後成了歌仔戲之寶,明華園台柱孫翠鳳的爸爸孫貴便是其一。

崑曲也在台灣巧思下,在兩岸掀起年輕新浪潮。「若沒有台灣,崑曲絕對做不出白先勇的牡丹亭。」林谷芳指出,移民社會特有的包容性,讓台灣獨具一種細緻幽微的生命情境,正是此含蓄之美,成就了新版牡丹亭的精緻視覺。

大陸歷經文革摧殘,「許多文化粗陋殘缺,也在台灣保住」。林谷芳認為,台灣在許多層面,都比大陸還中國;大陸評論家陳丹青更直言,看到李安在「色‧戒」中復原舊上海,像到讓他覺得「見鬼了」,「大陸在文革丟掉的東西,有可能被台灣用另一種方式撿起來」。

然而這種「特殊的中國」,也湮滅不少可能。

主流文化 從打壓到融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茂桂指出,1949後,台灣化身「自由中國」的中心,大陸傳統文化成為主流;台灣原有的閩南、客家、原住民、日治文化都遭打壓,歌仔戲、布袋戲、日治時期作家乃至新劇都是如此。

在政策教化下,對大陸文化的虛擬「鄉愁」,也在台灣產生奇妙「混血」。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笑說,1970、1980年代盛行的校園民歌如「龍的傳人」,不少都高唱著自己「從未去過的長江、黃河」,後來民歌在大陸廣受歡迎,描述本土景致的「外婆的澎湖灣」,倒成了陸客最想看的景點之一。

1980年代末本土口號漸興,文化選擇改由市場機制決定。不論是混合日治經驗與本土情懷的「海角七號」,以民間社會為背景的「人間條件」,或是以眷村為主的「寶島一村」、「光陰的故事」,都叫好叫座,觀眾也不限於單一族群,顯現文化混血經驗已稀鬆平常。

語言轉變 交織台灣特色

早期被壓抑的其他語言,也和國語交織出台灣特色。劉維公舉例,「熊熊」(閩南語:突然)、「撩落去」(衝下去)、乃至結合「客家國語」和「閩南國語」的「粉口愛」,已幾乎人人愛用;台灣女生愛用語助詞、說話嬌滴滴,也在大陸掀起流行。「台灣和大陸相互的文化創新,絕對是好事,來來去去才有新東西。」劉維公認為,如建築師登琨豔所說,「該接枝出新品種,不用競爭,而是競合」。

肯德基的早餐廣告油條喊著「燒餅兒,俺好想你」,卻見燒餅已夾入西方口味的薯泥、生菜。當全球化的混血來勢洶洶,兩岸文化的混搭更擦出奇妙火花。

頭像
麻州獵鹿人
站長
文章: 9806
註冊時間: 週四 11月 27, 2003 11:57 am
來自: 美國麻州
聯繫:

Re: 大陸文化 台灣新混血

文章 麻州獵鹿人 » 週一 2月 08, 2010 9:51 pm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 ... 39,00.html

看「寶島一村」 上海觀眾哭紅眼
* 2010-02-08
* 中國時報
* 【白德華/上海專題報導】

 「很多人是慕賴聲川、王偉忠的名來的,沒想到竟讓我爺爺奶奶哭紅了雙眼…。」廿九日深夜十一點多,千餘人劇場散去,帶著長輩觀看「寶島一村」的上海青年小陳這麼說。和小陳同樣激動的小貞,前天剛看過,她說,「去年看了海角七號,今年再看寶島一村,都很激動,也不知在激動什麼。」

 接續深圳、廣州及杭州數場演出,近五十人劇場精英的「表演工作坊」,廿七日在上海人民廣場旁的上海劇院拉開帷幕,相信對觀眾挑剔出了名的上海演出,賴聲川、丁乃竺多少有些忐忑。

 然而,從七點十五分起,王偉忠站上舞台,平淡深沈地開始敘述:「那是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眷村…,眷村即將拆卸…卻永遠記得自己的家」。觀眾席上分不清是台灣或上海人,眼淚早已止不住地流下。

 舞台上,老趙一家五口,演繹著典型眷村家庭的悲歡離合;馮翊綱飾演的山東人小朱,和「本省人」萬芳飾演的朱嫂,是典型「蕃薯芋頭」家庭;同性戀老周,一生照顧投共長官的夫人及子嗣。每齣場景,背後不止是王偉忠小時嘉義眷村縮影,也是所有眷村長大小孩的共同記憶。所有人,因舞台上的笑而笑,因舞台上的悲而悲,上海當下似凝結在台灣一九四九後建立的眷村生活上。

 「沒想到大陸演出這麼受歡迎」,丁乃竺說,當時和大陸討論劇本時,的確出現一些「敏感」的場景修正,比如升國旗、唱國歌,比如不要說「匪諜」,改說「共諜」。「賴老師、偉忠哥原先是有些堅持,但後來感覺,不影響整齣劇的藝術性,也就不再堅持了。」這一妥協,讓深圳、廣州、杭州及上海的觀眾沸騰了,不少網民說,「沒想真可在大陸演出,屆時可不能錯過。」

 的確,多少眷村子弟如此走過這段歲月,看著中秋月圓時,父親偷偷躲在庭院垂淚,向北方遙祭父母;多少眷村媽媽,靠著做家庭代工含莘茹苦養大子女;多少眷村子弟看著父母「雞同鴨講」跟著自己成長,跟爸爸說國語,跟媽媽說台語。六十年後的當下,聽著舞台上熟悉的七○年代西洋老歌,一切都凝結在「寶島一村」的鮮活集體記憶中。

 上海一名山東籍台商說,歷史就是這麼可笑。「國共戰爭把百萬中國人趕到台灣,六十年後,台灣人卻在這片土地的舞台上,訴說當年共諜的故事,真不知要人哭,還要人笑。」

 這位台商說,估計觀眾席上有一半是台灣人,才可能如此融入動情。對上海人來說,「寶島一村」是讓他們了解一九四九後台灣那代中國人成長的軌跡,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縮短和台灣的距離。

 王偉忠再次出場旁白時,已深夜十一點多,劇終時所有人起立致敬,掌聲延續了十分鐘。「你讓我輕輕合掌,喚起舊時光」,上海劇院週末的深夜,這合掌是對顛沛流離的這一代人的致敬。

Panzer Laid
文章: 1506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19, 2004 1:30 pm

Re: 大陸文化 台灣新混血

文章 Panzer Laid » 週二 2月 09, 2010 7:14 am

真的很想看這一場戲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7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