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演變著,在家裡請客的人,越來越少了。
克難的五○年代,如果有人請客,多半在自己家裡。那時很少人上得起館子,上館子請客,是大戶人家的事。
那時觀光大飯店更少,只有德惠街上的統一大飯店和中山北路的國賓大飯店,偶爾偶爾,能有機會上那兩家大飯店,唯有靠同學或朋友,攀上了權貴之家,結婚之日得到喜帖一張,一看結婚地點居然在國賓或統一,於是一喜一憂,喜的是,自己終於也有機會上觀光大飯店可以開開眼界,憂的是禮金怎麼包呢,人家在這麼豪華氣派的大飯店結婚,包個六十、一百怎麼出得了手,太寒酸了。
至於早年請客,為何都在自己家裡呢,一來,五、六○年代每家的媽媽們,都有一手好廚藝,燒飯煮菜是屬於天天的事,煮著煮著,燒著燒著,到後來,所有的媽媽,會燒菜煮菜是必然的本領,有女兒的,看在眼裡,到了後來,媽媽偶爾外出或病了,女兒立刻補上位置,從廚房也能端出一道道菜,至少可以讓家裡人吃飽。
至於男生──爸爸或兒子,在五、六○年代,由於還在「進廚房是女人家事的時代」,會做家事的不多,但也有許多家庭的爸爸,是很會燒菜的,只是要勞駕男主人肯進廚房,必定家裡來了不尋常的客人。
最近讀林海音先生的傳記,書中常常提到,她愛熱鬧,喜歡在家裡請客,甚至還流傳著一句話:「林海音家的客廳幾乎就是半個文壇」,可見早年的文人,大多數都曾出現在她家客廳。
事隔四、五十年,現在回想,為何林先生喜歡在家請客,一來她自己會做菜,她的幾個女兒好像當時也能做幫手,最主要的,當時林先生比起一般家庭,經濟更為穩固,她家裡還請了一位管家,可幫忙她買菜,做菜,而更重要的是,林先生待人寬厚、大方,如果一個愛算計的人,是絕不會請客的,請客多麻煩,一堆人跑來吃喝,然後天南地北聊天喝酒,看來笑聲滿屋,等到時間一到,大家作鳥獸散,留得一屋子髒亂,客人走後還要收拾,到頭來做客人做久了,總會笑著自問,所為何來,久了,也就再不願經常請客,當什麼主人。
但還是常有人喜歡請客,為什麼呢?仔細想來,其實愛請客的都是有福之人──
一個有能力請客的人,必屬健康之人,你可曾聽說,一個生了病的人還在請客嗎?
一個請客的人,經濟是寬裕的,有了餘錢,才有能力請客人上門。如果人窮到連解決自己三餐都有問題,他會請客嗎?
一個出手大方、心地寬厚的人才會請客。小氣的人,只喜歡做客人,就算有多餘的錢,他也寧願留著自己獨享。把錢留在口袋裡,比拿出來請別人吃喝似乎更快樂,這樣會盤算的人,通常我們稱他們守財奴,有時,不要說,要他把錢拿出來,請大家一起吃喝,就是自己請自己,也常常捨不得。
天下多的是富翁,有錢的人更所在多有,以前多半男人有錢,現在女人比男人有錢的多得是,不論男女,只要小氣,女人和男人一樣,就是絕不請客。
那麼,他們的錢到底都用到哪裡去了?
放心,再小氣的人,也會有漏氣的時候,人人都有罩門,他們不肯把錢拿出來請請三、五友好,卻總是會遇到詐他們財的人──男人有時包養一個小三,什麼「金窩藏嬌」,到頭來,往往「嬌藏嫩男」,結果當然人財兩空,反之,女人亦如出一轍,藏了一輩子辛苦得來的錢,總會遇到一個什麼小白臉或臉雖黑卻練了一身好肌肉的男人,三下兩下,女人的錢一旦飛起來,消逝得無影無蹤,亦屬必然。
這樣說,也可能錯怪了天下男女,有些男人女人不愛請客,並非小氣,而是為了他們心中有一個遠大目標,有人把錢捐給了廟,有人把錢捐給了教堂,當然,也有更令人感動的,他們把錢捐給孤兒院或其他的慈善機構。
現代人不再在家中請客,主要也是家庭結構的改變,五○年代,父母子女大都住在一起,有時還有叔伯妯娌,人多好辦事,請起客來,可幫忙的人也多,如今多半都是小家庭,夫妻倆一旦請起客來手忙腳亂,諸事無人張羅,真要請客只好改到餐廳,此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現代人較重隱私權,小夫妻小家庭,現代人覺得家是屬於兩個人的天地,不喜歡別人到家來,把自己的家讓人看光光,還有,現代小夫妻,多半兩人都在做事,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睡覺,家裡要保持明窗淨几不容易,有時吃過的飯碗,洗過的衣服,甚至喝過的咖啡杯,都沒有力氣一一清理,要是客人上門,這種場面彼此都不自在,所以真要約朋友吃個飯喝個咖啡,還是在外面比較好,何況,現代年輕夫妻,真會燒菜煮飯的更是少之又少,自己吃,一切可以馬馬虎虎,請朋友來吃,夫妻倆心裡完全明白,那是萬萬不可的。
以前的年代,男人不聲不響,突然帶了一個甚至一夥朋友回家,家裡的女人似乎理所當然的就要燒菜煮飯,讓客人吃飽,菜燒得越好,丈夫越有面子。現在是男女平權的年代,要請客,外面多的是館子,家裡請客的年代已經過去,新的時代,大家早已不作興把朋友帶回家吃飯。十幾二十年前,早就聽說香港人從來不請朋友到家裡吃飯,未必就是香港女人全不會做菜,而是香港地稠人多,一般住家屋子狹小,大家習慣把客人約在茶樓。現在台北人也都如此了,想來,都市生活大同小異。在家裡請客,應該是農業社會遺留下來的習俗,如今大家庭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都會小家庭,甚至再往後,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家,變成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有些家庭根本沒有廚房,就算有廚房,也都備而不用,三餐都在外面解決,或帶兩個便當回家,也算打發了一餐。都會生活演變到後來,只是粗糙的活著,還講什麼品味和生活的藝術?
結果就是落得一個「慘」字。人生可以一日慘一月慘一年慘,就是不可一輩子慘。人更不該一生都過粗糙的生活,人在世上走一遭,還是應留下一些美好的人生回味。人要如何活得有滋有味,想想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也偶爾學學林海音年代的請客哲學,體驗一下另類生活,或許,我們會活出更多的人生趣味出來。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463648
不再有人在家裡請客
版主: Hammer
Re: 不再有人在家裡請客
以前女人 過年過節要會燒幾道大菜
現在 過年前 記得要買一套市售年菜
其實真的是 做菜很麻煩 如果家中有一個不喜歡外食 又喜歡吃中式熱菜的老太爺
小時 包水餃是父母邀約朋友聚會的樂趣之一 大家一起來
那時沒有水餃店光賣生水餃 也還沒有冷凍水餃 買來的水餃 是無法拿出來待
做室內設計 有時會聽到客戶說 這一間要做客房
奇怪了 又不是住在深山 還要留朋友過夜
現在 過年前 記得要買一套市售年菜
其實真的是 做菜很麻煩 如果家中有一個不喜歡外食 又喜歡吃中式熱菜的老太爺
小時 包水餃是父母邀約朋友聚會的樂趣之一 大家一起來
那時沒有水餃店光賣生水餃 也還沒有冷凍水餃 買來的水餃 是無法拿出來待
做室內設計 有時會聽到客戶說 這一間要做客房
奇怪了 又不是住在深山 還要留朋友過夜
. 讓中華民國永遠存在.
Re: 不再有人在家裡請客
太麻煩,麻煩;太方便,又沒意思了。我們社會發展階段似乎到了提醒自己別總是求方便的時候。
小時候,好多人結婚,父母常常為了禮金在傷腦筋,現在結婚的人少好多好多。
習俗流傳,民國60/70年代,就算我們所謂本省人家庭,包餃子也充滿象徵意義,慶祝,請客..."到克難街附近的市場買餃子皮!"
小時候,好多人結婚,父母常常為了禮金在傷腦筋,現在結婚的人少好多好多。
習俗流傳,民國60/70年代,就算我們所謂本省人家庭,包餃子也充滿象徵意義,慶祝,請客..."到克難街附近的市場買餃子皮!"
嚇到腳軟,或凌虐人犯,看似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
Re: 不再有人在家裡請客
家裡的女人似乎理所當然的就要燒菜煮飯,讓客人吃飽,菜燒得越好,丈夫越有面子。
問題是,吃完飯後的鍋碗瓢盆,誰洗?
還是小弟的老媽!
(小弟「偶爾」幫忙洗XD)
老媽就對老爸講,除了家族聚會外,
要請客就到外面的餐廳去!
問題是,吃完飯後的鍋碗瓢盆,誰洗?
還是小弟的老媽!
(小弟「偶爾」幫忙洗XD)
老媽就對老爸講,除了家族聚會外,
要請客就到外面的餐廳去!
Re: 不再有人在家裡請客
其實就是把分工從一個家庭擴大到整個社會
有人更會煮飯就不用自己來了
當然工錢是少不了的
有人更會煮飯就不用自己來了
當然工錢是少不了的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