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版主: Hammer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上個周末,旅美僑領白越珠創立的「白平基金會」辦了一場演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在華府談抗戰史,以其主編的《重探抗戰史》切入,與僑胞熱切交流。抗戰史之所以能夠重探,關鍵因素之一是有了蔣介石日記。例如全面抗戰之前數年,政府一再隱忍,致遭國人痛責,其實蔣早有長遠之計,蓋因國家積弱,唯有爭取時間積極建設。
所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蔣參考德國的祕密國防做法,悄悄展開各種備戰措施,包括鋪設公路、鐵路,趕築淞滬、南京各地的防禦工事,推動新生活運動以強化國民素質,計畫6年內整編常備軍60個師等,這一切都是祕密、低調進行,蔣寫道:「以和日掩護外交,以交通掩護軍事,以實業掩護經濟,以教育掩護國防,韜光養晦乃國家唯一自處之道乎!」他深知「中日必將一戰」,但「倉促應戰,必是自取敗亡。」
郭岱君舉另一例,抗戰軍興,淞滬、南京、徐州、武漢等戰役,國軍每一仗都打得辛苦,打得慘烈,過去把這些戰役視為各不相干,其實它們是一個整體,蔣的目標是阻止日軍由北往南打,把日軍誘到華東,使日軍沿長江從東向西仰攻,「最後目的是誘日軍深入,我們戰而不屈,拖死日本。」這個策略果然奏效。
凡此種種,俱見蔣的苦心,但蔣當時不能明說,只能保留在日記裡。後人參照其他史料,證明蔣的宏觀偉略。《重探抗戰史》大受歡迎,其來有自。當然,愈是重探,愈凸顯大陸某些論述的偏頗與錯誤,所以這本書在大陸被禁。
所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蔣參考德國的祕密國防做法,悄悄展開各種備戰措施,包括鋪設公路、鐵路,趕築淞滬、南京各地的防禦工事,推動新生活運動以強化國民素質,計畫6年內整編常備軍60個師等,這一切都是祕密、低調進行,蔣寫道:「以和日掩護外交,以交通掩護軍事,以實業掩護經濟,以教育掩護國防,韜光養晦乃國家唯一自處之道乎!」他深知「中日必將一戰」,但「倉促應戰,必是自取敗亡。」
郭岱君舉另一例,抗戰軍興,淞滬、南京、徐州、武漢等戰役,國軍每一仗都打得辛苦,打得慘烈,過去把這些戰役視為各不相干,其實它們是一個整體,蔣的目標是阻止日軍由北往南打,把日軍誘到華東,使日軍沿長江從東向西仰攻,「最後目的是誘日軍深入,我們戰而不屈,拖死日本。」這個策略果然奏效。
凡此種種,俱見蔣的苦心,但蔣當時不能明說,只能保留在日記裡。後人參照其他史料,證明蔣的宏觀偉略。《重探抗戰史》大受歡迎,其來有自。當然,愈是重探,愈凸顯大陸某些論述的偏頗與錯誤,所以這本書在大陸被禁。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重探抗戰史》說老蔣的戰略如何如何其實是美化了,他的唯一戰略是「拖」。
所謂的戰略,不可能僅存於一個人的腦海中或者日記中,至少要跟他屬下的最高層指揮官溝通,讓他們瞭解。問題就在於除了持久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之外,根本沒有這類溝通的文件或紀錄。在這個層級,沒有系列文件(paper trail)我們只能認為不存在。
老蔣的日記可為證?難。他裡面時時檢討,檢討完了又常常不改,過一陣子又來檢討一番。
所謂的戰略,不可能僅存於一個人的腦海中或者日記中,至少要跟他屬下的最高層指揮官溝通,讓他們瞭解。問題就在於除了持久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之外,根本沒有這類溝通的文件或紀錄。在這個層級,沒有系列文件(paper trail)我們只能認為不存在。
老蔣的日記可為證?難。他裡面時時檢討,檢討完了又常常不改,過一陣子又來檢討一番。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 歌德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寫《重探抗戰史》的這些學者大讚在上海開戰是老蔣戰略高明之舉,卻引不到老蔣日記中有多少歡欣之處。特別是老蔣8月20日的日記,是絕對不會引用的。
老蔣8月20日的日記說什麼?他說:「本日滬戰頗有進展,南口陣地已固,此心略安。對英提案運用其能實現,使倭得轉圜離滬,以恢復我經濟策源地,以今日戰況,或有退卻可能也。」
8月13日在上海主動開戰是老蔣的政略投機,一個星期後已經後悔了。
老蔣8月20日的日記說什麼?他說:「本日滬戰頗有進展,南口陣地已固,此心略安。對英提案運用其能實現,使倭得轉圜離滬,以恢復我經濟策源地,以今日戰況,或有退卻可能也。」
8月13日在上海主動開戰是老蔣的政略投機,一個星期後已經後悔了。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 歌德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真要事後諸葛, 英法德1939年開戰, 美日1941年開戰, 中日1937年就全面打起來是太早了, 況且打起來後中國的策略也只剩“拖”一個字, 那還不如1937年想辦法爭取政經不全面開戰的”拖“(蔣個人好像本來想如此, 但中國有很多主戰派), 這可以真做到“只用空間換取時間”, 開戰後其實是“空間+血換取時間”。
真要有人穿越, 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和最小損失, 獻策拖到1939-1941年再開戰, 應是最上策。
所以二戰中美國人才是真有高人指點, 都是在算最佳的時間點入場的, 美國人雖不是中國人, 但懂天時高過地利.... 德日佔領那麼多地, 還是虛胖
真要有人穿越, 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和最小損失, 獻策拖到1939-1941年再開戰, 應是最上策。
所以二戰中美國人才是真有高人指點, 都是在算最佳的時間點入場的, 美國人雖不是中國人, 但懂天時高過地利.... 德日佔領那麼多地, 還是虛胖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但現在看, 美國是不打算讓英國被耗光, 向德國投降的, 珍珠港之前, 美國就已經在物資上對德日開戰了(租借法案, 飛虎隊等等), 最後也凍結德日資產在經濟上宣戰了。
美國民間當時有強大的孤立主義傳統(二戰是改變這個傳統的標誌事件), 但決策層應該早已決定會參戰了。
歷史上美日開戰後, 中國在中國戰場的壓力就大幅減少了..... 其實日本是很想與中國打有限戰爭, 和談的, 日本發動戰爭的目地不是佔領全中國, 而是要中國承認滿州國。 (所以他們不是有序的自北而下佔領中國, 而是如日記所言, 蔣把兵擺哪, 日本人就來消滅, 因為日本人的設定目標是要中國人和談, 所以優先消滅軍力迫和, 而不是佔領最有利的地域)
撇開民族主義情緒, 策略上中國完全可以先承認滿州國, 等兩年至德日集團與美英蘇集團全面開戰, 再加入美英蘇一方.... 反正只要打贏, 別說滿州國, 1890年的台灣, 黑紙白字的條約, 日本人都得吐出來, 不是嗎? 按這個順序, 中國能少死幾千萬人, 抗戰死人都集中在前段。(而且避免日軍撤退後, 各區的權力真空, 讓共黨坐大)。
當然, 除非穿越者, 沒中國人能獻出這種計, 承認滿州國在政治上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已經洞悉世局發展)
美國民間當時有強大的孤立主義傳統(二戰是改變這個傳統的標誌事件), 但決策層應該早已決定會參戰了。
歷史上美日開戰後, 中國在中國戰場的壓力就大幅減少了..... 其實日本是很想與中國打有限戰爭, 和談的, 日本發動戰爭的目地不是佔領全中國, 而是要中國承認滿州國。 (所以他們不是有序的自北而下佔領中國, 而是如日記所言, 蔣把兵擺哪, 日本人就來消滅, 因為日本人的設定目標是要中國人和談, 所以優先消滅軍力迫和, 而不是佔領最有利的地域)
撇開民族主義情緒, 策略上中國完全可以先承認滿州國, 等兩年至德日集團與美英蘇集團全面開戰, 再加入美英蘇一方.... 反正只要打贏, 別說滿州國, 1890年的台灣, 黑紙白字的條約, 日本人都得吐出來, 不是嗎? 按這個順序, 中國能少死幾千萬人, 抗戰死人都集中在前段。(而且避免日軍撤退後, 各區的權力真空, 讓共黨坐大)。
當然, 除非穿越者, 沒中國人能獻出這種計, 承認滿州國在政治上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已經洞悉世局發展)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美國在1941年之前的政治傾向如你所述,但是沒有實際作為。美國自己的飛機大炮,要打仗是大大不夠用。麥帥在菲律賓就甚麼都缺。
中國抗戰在珍珠港之後,心情上舒坦些,其實更艱難,滇緬路也被封了,物資缺乏,通貨膨脹。
中國抗戰在珍珠港之後,心情上舒坦些,其實更艱難,滇緬路也被封了,物資缺乏,通貨膨脹。
M1903A3 我最愛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其實日本是很想與中國打有限戰爭, 和談的, 日本發動戰爭的目地不是佔領全中國, 而是要中國承認滿州國。
也許石原莞爾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不是這樣想的,至少他同學東條英機就不是這樣想的!
也許石原莞爾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不是這樣想的,至少他同學東條英機就不是這樣想的!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這點非常重要!
如果當時中國僅有少數兵力與武器打不贏日本
硬要接戰抵抗,反而會大敗重殘,情況會比滿清更糟
到時日本人就不是只要滿洲國這一塊地
是要整個中國統治土地,看看日本二戰佔領的國家
一旦政府軍被擊潰瓦解,那就沒得商量
中國人,人多是沒有用,沒有現代化武器和日本拼
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整軍備戰,才是上策
蔣的日記,知道後代會研究,
但有時也不好說得太直接,做了文字用語上修飾
.
. http://www.kjclub.com/data/exc_board_9/ ... c42151.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讓中華民國永遠存在.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這幾年自己做了一些研究,發覺這「引日軍沿長江從東向西仰攻」之說純屬虛妄,這是蔣二爺在1960年代發明出來捧老爸的說法。老蔣當年並無此策略,僅有以「時間換取空間」這個粗略的大戰略。郭岱君舉另一例,抗戰軍興,淞滬、南京、徐州、武漢等戰役,國軍每一仗都打得辛苦,打得慘烈,過去把這些戰役視為各不相干,其實它們是一個整體,蔣的目標是阻止日軍由北往南打,把日軍誘到華東,使日軍沿長江從東向西仰攻,「最後目的是誘日軍深入,我們戰而不屈,拖死日本。」這個策略果然奏效。
郭岱君這些學者(其中不少大陸學者)研究這麼久,要去中國檔案二館或國史館或國防部取得國府檔案一點不困難,但是他們找不到任何檔案實證,只好把一些回憶錄或日記斷章取義或過度延伸解釋。如陳誠回憶錄1937年8月18日(跟9月2日陳誠自己日記衝突,後者未被引用),如對徐永昌1935年10月日記過度延伸解釋並斷章取義(同一談話第一部分談川滇黔腹地對持久抵抗助力,被引用解釋成要東西向作戰,第二部分談參謀本部從北到南持久抗戰的作戰計劃與準備,卻被學者們故意忽略不引用),如萬耀煌同時期(1935.10)聽到川滇黔腹地有助持久抗戰的回憶(一樣被解釋成要東西向作戰),如董顯光1954年作《蔣總統傳》談到「以空間換取時間」逐步退往內地,主力置於長江一線的南北抵抗戰略(「沿長江一線」被解釋成東西向),如張發奎數十年後記憶模糊不清的回憶錄(張發奎年久時間都記錯,把淞滬開戰後的事件當成開戰前,學者們未經細究,將其用來證明老蔣在淞滬開戰之前在此區早有準備,實際張發奎在8月12日中午電報顯示他根本不知道要在上海開戰,而且他的兵力10天前才調走一師到蚌埠,此時無兵可用),等等。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 歌德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倒是不用穿越,七七事變後胡適就主和,認為時機未到。軍事委員會第一部部長徐永昌在淞滬之戰後也主張與日本談和,有什麼條件先答應不妨,以爭取時間恢復軍力。他稱最後目標一定得打敗日本,不打敗日本,答不答應那些條件都沒差別。rifletyro 寫: ↑週五 1月 04, 2019 1:39 pm真要事後諸葛, 英法德1939年開戰, 美日1941年開戰, 中日1937年就全面打起來是太早了, 況且打起來後中國的策略也只剩“拖”一個字, 那還不如1937年想辦法爭取政經不全面開戰的”拖“(蔣個人好像本來想如此, 但中國有很多主戰派), 這可以真做到“只用空間換取時間”, 開戰後其實是“空間+血換取時間”。
真要有人穿越, 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和最小損失, 獻策拖到1939-1941年再開戰, 應是最上策。
所以二戰中美國人才是真有高人指點, 都是在算最佳的時間點入場的, 美國人雖不是中國人, 但懂天時高過地利.... 德日佔領那麼多地, 還是虛胖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 歌德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