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04.05 04:02 am

張敏之校長的遺孀王培五女士(右),案發後不僅沒有被「匪(諜眷)屬」的名號打倒,反而更加作育英才,今年三月廿二日在子女、學生的祝福下,度過百歲大壽。圖左為其子張彤。
照片/高丹樺提供
民國卅八年,澎湖發生一起國軍向流亡的山東中學強行徵兵、開槍鎮壓的暴行,這樁被稱為「外省二二八」的白色恐怖案件,校長張敏之被誣指為「匪諜」而槍決,百餘師生直接受害,株連八千餘人。行政院原本有意在澎湖立碑紀念,但澎湖縣政府卻有意見,建碑一事至今動彈不得。
張敏之校長的遺孀王培五女士,案發後靠著在多所中學擔任英文教師,將子女撫養成人,民國五十二年,王培五獲聘在台北市建國中學任教,五十九年退休。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民國五十四到五十七年正在建中就讀,奔走本案的社運人士呼籲:「馬英九可不可以為老師做點事?」推動順利立碑,以慰當年受難的師生及家屬。

為維護學生受教權,遭誣指為「匪諜」被槍決的山東中學校長張敏之。
照片/高丹樺提供
「山東案」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三日,當時山東聯合中學師生由校長張敏之率領,流亡澎湖漁翁島,澎防部司令李振清和駐防島上第卅九師師長韓鳳儀的部隊,都在國共內戰中消耗殆盡,兩人決定聯手向山東聯合中學徵兵。
但校長張敏之看不慣軍方不論長幼,一概強徵,因此把部分學生帶回學校,此時李振清竟然放任部隊開槍鎮壓。張敏之等百餘名師生,被押送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其中七人被判定為「匪諜」,同年年底在「馬場町」,就是現在的青年公園堤防外槍決。張入獄後,澎防部士兵也開始對山東中學師生展開凌虐、鎮壓。
張校長的遺孀王培五、張家子女,連同熱心本案的社會人士,多年來奔走,要求平反及建碑紀念。但除了部分受難者獲得了「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的補償外,政府始終沒有公開承認錯誤。
去年七月,民進黨中常會決議建議政府為山東中學案興建國家紀念碑,同時在澎防部操場,也就是當年開槍鎮壓的地點舉辦紀念會。
但之後的建碑工程卻不順利,關心本案多年的台灣和平草根聯盟執行長高丹樺表示,行政院原已經選定馬公孔廟旁的一塊國有地,在二月廿八日動土,做為建碑紀念的地點,但澎湖縣政府並不願配合,因為即使在國有地上建碑,也必須取得澎湖縣政府開立的「未影響都市計畫」證明,但澎湖縣政府當時以「不要影響總統大選」為藉口,拒絕紀念碑動土開工。
總統大選後,馬英九勝選,但高丹樺表示,澎湖縣政府再醞釀把紀念碑設置地點改到他處,將原定地點改建停車場。
【2008/04/05 聯合報】
外省228》兩度翻案 卡在陳誠父子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04.05 04:02 am
被作家王鼎鈞稱為「外省二二八事件」的山東中學案,是國民黨遷台初期白色恐怖的指標大案,不僅過程驚心動魄,且事涉黨政高層,平反難上加難。而張敏之校長的遺孀王培五女士,案發後不僅沒有被「匪(諜眷)屬」的名號打倒,反而藉著教授英文,作育英才無數,今年三月,更在子女、學生的祝福下,度過百歲大壽。
根據文獻及當事人的描寫,山東中學案發生在卅八年七月十三日下午,八千學子齊集在司令部大操場上,高初中生凡身高超過槍的同學都被編入部隊。
校長張敏之憤然挑出一百餘名年幼體弱不合軍方規定的學生,說:「你們跟我回學校去!」澎防部司令李振清氣急了,竟然放任士兵們對學生開槍,集合場上血流成河,哀號尖叫,不絕於耳。
這批學生之後還是被軍方帶走,張敏之開始向台北山東籍政要陳情,最終導致被誣指為匪諜。澎防部要求學生配合指控張敏之,少數堅不配合的學生,甚至被頭套麻袋,丟到海裡活活淹死。
張敏之被槍決後,夫人王培五帶著子女流落到屏東潮州,王培五畢業於北京師大,能用英文教書,潮州高中教導主任李昇聘她到校教英文,李昇就是導演李安的父親。雖然勉強餬口,但「匪屬」的帽子,仍壓得張家母子喘不過氣。
在此之前,本案曾經有兩次平反機會。民國四、五十年代,山東籍政要曾經多次陳情,要求翻案,但當時鎮壓曾獲得陳誠同意,陳誠後來成為副總統,本案因此成為國民黨權貴人士的禁臠。
之後李登輝接任總統,李氏曾受白色恐怖迫害,加上出身山東流亡學生的國防部長孫震,副部長王文燮、陸軍總司令李楨林等,對本案知之甚詳,但仍礙於陳誠之子陳履安仍在政壇,本案又牽涉數千人,翻案還是不成。
這次則是由民進黨族群事務部發動,但據指出,澎湖縣長王乾發不願意讓此事在二二八時為民進黨造勢,因而藉故拖延,使本案第三度成為政治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