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版主: Hammer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聯合報╱陳柔縉】 2009.03.30 04:03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17743.shtml
最近,電影台頻頻播放「鐵達尼號」,猜想是這艘巨輪夜撞冰山的斷魂忌日四月十四即將到來。
我連看了兩天電影,興味盎然,完全沉浸在萬里外大西洋的寒夜。十三歲的兒子突然問:「日本時代,台灣有報導鐵達尼撞沉的事嗎?」雖然有興趣探究日本時代,但一時我也沒有答案。看著電影,我不曾疑惑,一九一二年的台灣人是否看報獲知這樁震驚世界的船難。
台灣日日新報 游往殘骸深處
翻開當年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彷彿游往鐵達尼殘骸深處;找到九則相關新聞,感覺又如電影再現。
報紙幾已描盡鐵達尼的沉船慘事,台灣讀者會知道,鐵達尼「為世界空前之巨船。乘客中有大富豪。及名士。即彼等身上所帶。亦有一億鎊」。美國不動產大亨「河斯多爾」(即John Jacob Astor)就帶了三千萬鎊,約台灣錢三億,比當時任何台灣人都有錢。他正「於新婚旅行之歸途」,其死「尤可慟也」。
當天,「前面忽見一大冰山浮流水面。距船不過四分之一英里。事急不遑轉輪。竟致斷撞。」船上的婦人小孩都獲救,一千五百名男人「終至葬魚腹」。船上有救生「小艇共十六隻」,艇上乘客有的穿禮服,有的穿「褻衣」,在海上漂流四、五個小時,但「寒氣殊甚」,仍然有四個人在獲救後不幸凍死。算一算,從海上死神魔掌逃脫的,頭等艙有兩百一十人,二等艙一百廿五人,三等艙兩百人,連同其他船員、火夫、廚夫雜役,共七百四十五人幸運被救回紐約。報紙直指救生「小艇不敷」,才害得那麼多人葬身海底,「此後各商輪宜多備小艇」。而「臺達尼克號」將沉時,「音樂長某氏不動聲色。從容而起。指揮樂隊整齊鵠立。演奏音樂。竟至沉沒。尚不絕聲。」在電影裡令人感動的一幕,舊報紙上又多了一點訊息;這一位樂隊成員在英國家鄉舉行葬禮時,「與禮者共及三萬人之多」。
大量國際新聞 當年可不封閉
生活在日本時代的人,如果有閱報習慣,一九一二年完全可以瞭解美國「達夫特」(塔虎脫)和「盧斯福」(羅斯福)都「有意重充大總統」的選情。他們一九一○年會知道有位美國小姐拍賣初吻,捐做慈善;一九一五年有荷蘭科學家發明不需手持聽筒的電話;一九四○年泰國在選美。
以一九一二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來說,一天有八個版,除一版日文廣告,一版副刊小說,有六個新聞版,其中兩個中文版,和日文版新聞不盡相同,以鐵達尼沉船事件來看,甚至比日文版詳盡。不過,國際新聞的數量龐大,兩版則沒有差別。
關於對岸中國的內政外交,報紙也常常大幅報導。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曾回憶說,一九一二年前後,他正在總督府醫學校唸書,同學們「每朝起床就閱讀報紙看中國革命如何進展,歡喜革命成功」。這群學生包括蔣渭水、翁俊明等之後的政治名人。
如果遠眺一九一二年,歷史概念被滿清王朝倒下佔滿,的確很難想像,同年的台灣也有耳朵眼睛開向整個地球,知道天外有個鐵達尼。事實上,以報紙為翼,台灣早年一點也不封閉,放眼就看得到、伸手就摸得到世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17743.shtml
【聯合報╱陳柔縉】 2009.03.30 04:03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17743.shtml
最近,電影台頻頻播放「鐵達尼號」,猜想是這艘巨輪夜撞冰山的斷魂忌日四月十四即將到來。
我連看了兩天電影,興味盎然,完全沉浸在萬里外大西洋的寒夜。十三歲的兒子突然問:「日本時代,台灣有報導鐵達尼撞沉的事嗎?」雖然有興趣探究日本時代,但一時我也沒有答案。看著電影,我不曾疑惑,一九一二年的台灣人是否看報獲知這樁震驚世界的船難。
台灣日日新報 游往殘骸深處
翻開當年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彷彿游往鐵達尼殘骸深處;找到九則相關新聞,感覺又如電影再現。
報紙幾已描盡鐵達尼的沉船慘事,台灣讀者會知道,鐵達尼「為世界空前之巨船。乘客中有大富豪。及名士。即彼等身上所帶。亦有一億鎊」。美國不動產大亨「河斯多爾」(即John Jacob Astor)就帶了三千萬鎊,約台灣錢三億,比當時任何台灣人都有錢。他正「於新婚旅行之歸途」,其死「尤可慟也」。
當天,「前面忽見一大冰山浮流水面。距船不過四分之一英里。事急不遑轉輪。竟致斷撞。」船上的婦人小孩都獲救,一千五百名男人「終至葬魚腹」。船上有救生「小艇共十六隻」,艇上乘客有的穿禮服,有的穿「褻衣」,在海上漂流四、五個小時,但「寒氣殊甚」,仍然有四個人在獲救後不幸凍死。算一算,從海上死神魔掌逃脫的,頭等艙有兩百一十人,二等艙一百廿五人,三等艙兩百人,連同其他船員、火夫、廚夫雜役,共七百四十五人幸運被救回紐約。報紙直指救生「小艇不敷」,才害得那麼多人葬身海底,「此後各商輪宜多備小艇」。而「臺達尼克號」將沉時,「音樂長某氏不動聲色。從容而起。指揮樂隊整齊鵠立。演奏音樂。竟至沉沒。尚不絕聲。」在電影裡令人感動的一幕,舊報紙上又多了一點訊息;這一位樂隊成員在英國家鄉舉行葬禮時,「與禮者共及三萬人之多」。
大量國際新聞 當年可不封閉
生活在日本時代的人,如果有閱報習慣,一九一二年完全可以瞭解美國「達夫特」(塔虎脫)和「盧斯福」(羅斯福)都「有意重充大總統」的選情。他們一九一○年會知道有位美國小姐拍賣初吻,捐做慈善;一九一五年有荷蘭科學家發明不需手持聽筒的電話;一九四○年泰國在選美。
以一九一二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來說,一天有八個版,除一版日文廣告,一版副刊小說,有六個新聞版,其中兩個中文版,和日文版新聞不盡相同,以鐵達尼沉船事件來看,甚至比日文版詳盡。不過,國際新聞的數量龐大,兩版則沒有差別。
關於對岸中國的內政外交,報紙也常常大幅報導。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曾回憶說,一九一二年前後,他正在總督府醫學校唸書,同學們「每朝起床就閱讀報紙看中國革命如何進展,歡喜革命成功」。這群學生包括蔣渭水、翁俊明等之後的政治名人。
如果遠眺一九一二年,歷史概念被滿清王朝倒下佔滿,的確很難想像,同年的台灣也有耳朵眼睛開向整個地球,知道天外有個鐵達尼。事實上,以報紙為翼,台灣早年一點也不封閉,放眼就看得到、伸手就摸得到世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17743.shtml
2009心願:
1.只要不搞砸人生,什麼我都能接受!
2.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 比森林的樹葉還茂密~ 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1.只要不搞砸人生,什麼我都能接受!
2.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 比森林的樹葉還茂密~ 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這個專欄我長期看下來,她有意圖要揭露日據時期進步的那一面,這很好,因為這一面在過去國民黨專制時代,或多或少被忽略,或刻意掩飾...
但是日本人不進步的那一面,國民黨講得不夠,或許因為是當年反抗者多左傾,民進黨時期也沒有心教給下一代...
1912年...報紙上寫著鐵達尼,報導中國的革命...
但是台灣社會...
宜蘭有腦丁殺人吃人肉...
日軍警漢籍隘勇挑伕,在復興鄉遭圍困斷糧也在吃人肉...
台南靠山區的農民幾乎失去百分之百的私有土地...
南部甘蔗大欠收...
1910的台灣社會的現實,與報紙上的有很大的落差。
但是日本人不進步的那一面,國民黨講得不夠,或許因為是當年反抗者多左傾,民進黨時期也沒有心教給下一代...
1912年...報紙上寫著鐵達尼,報導中國的革命...
但是台灣社會...
宜蘭有腦丁殺人吃人肉...
日軍警漢籍隘勇挑伕,在復興鄉遭圍困斷糧也在吃人肉...
台南靠山區的農民幾乎失去百分之百的私有土地...
南部甘蔗大欠收...
1910的台灣社會的現實,與報紙上的有很大的落差。
嚇到腳軟,或凌虐人犯,看似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陳小姐是我的長輩,我們兩家時有來往。陳小姐是很標準的文人,天真且善良。可能是因為個性關係,也有可能是為了以正視聽,所以致力研究台灣文史的她在筆下對日治時代的描寫是比較光明的,也是傾向較為輕鬆的。
JCooper兄所提供的資料,我會向陳小姐討論,在此並且謝謝您的指教。
JCooper兄所提供的資料,我會向陳小姐討論,在此並且謝謝您的指教。
槍械的一切,我都求知若渴。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不敢說指教
只能說是分享讀後心得,我個人看這專欄是看得很高興啦...
只是當年國際新聞的大量跟殖民地的媒體角色遭到限制,恐怕也是有關係的...??
----------------------------------------------------------------------------------------------------------------------------
有關日據史,國民黨教育的切入點,主要還是比較大的觀點,但是比較小的觀點,譬如說一個底層工農到底生活上面臨如何困境?尤其是日據前期(我以玉井事件做區分)統治者變化對底層工農的衝擊何在?或許欠缺跟義務教育本質有關,也或許是怕大家發現,底層農工面臨的困境與今日有恐怖的一致性??
只能說是分享讀後心得,我個人看這專欄是看得很高興啦...
只是當年國際新聞的大量跟殖民地的媒體角色遭到限制,恐怕也是有關係的...??
----------------------------------------------------------------------------------------------------------------------------
有關日據史,國民黨教育的切入點,主要還是比較大的觀點,但是比較小的觀點,譬如說一個底層工農到底生活上面臨如何困境?尤其是日據前期(我以玉井事件做區分)統治者變化對底層工農的衝擊何在?或許欠缺跟義務教育本質有關,也或許是怕大家發現,底層農工面臨的困境與今日有恐怖的一致性??
嚇到腳軟,或凌虐人犯,看似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就一個過去為了應付學校課堂報告與個人做台灣航空史研究,在當時仍在台北八德路上的台灣分館二樓連續看了幾年《台灣日日新報》微捲的人,只能感嘆現在這些做台灣文史的人大多有矯枉過正之嫌,為了修正過去國府對日據時代的片面刻劃,而全盤接受當時日人表面文字,不免有過度美化,甚至認同日本人立場之嫌,比如中研院台史所竟堂而皇之的使用當時日本人專用(現在並不怎麼用)的「大東亞戰爭」名詞做為論文與研討會的主題文字。
當然也有些人想要藉著這些「文明」事物,來證明當時的台灣已經是在日本人的治理之下列於世界先進之流。但真是如此美好嗎?縱然有這些新文明,也沒法擺脫台灣不過是日本帝國治下的邊陲地位的事實。當時日本人經營近五十年台北的城市建設,不要說與偽滿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大城,連朝鮮的漢城、平壤一比都相形遜色或不足,更別提絕大部分區域仍在紙上作業階段的高雄。真是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日日新報漢文版上的國際新聞篇幅,也未必比同一時齊的中國報紙為多,如果就以此報紙上國際新聞份量正名台灣當時已經與國際接軌相通聲息,那五十年後的人研究今天兩岸社會,若從兩岸媒體國際新聞篇幅份量來分析,也許就會得出大陸比台灣更為開放、更觸摸的到世界的結論了。
當然也有些人想要藉著這些「文明」事物,來證明當時的台灣已經是在日本人的治理之下列於世界先進之流。但真是如此美好嗎?縱然有這些新文明,也沒法擺脫台灣不過是日本帝國治下的邊陲地位的事實。當時日本人經營近五十年台北的城市建設,不要說與偽滿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大城,連朝鮮的漢城、平壤一比都相形遜色或不足,更別提絕大部分區域仍在紙上作業階段的高雄。真是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日日新報漢文版上的國際新聞篇幅,也未必比同一時齊的中國報紙為多,如果就以此報紙上國際新聞份量正名台灣當時已經與國際接軌相通聲息,那五十年後的人研究今天兩岸社會,若從兩岸媒體國際新聞篇幅份量來分析,也許就會得出大陸比台灣更為開放、更觸摸的到世界的結論了。
奴才們總以為拒絕向自己主子下跪的人,必定是自己主子對頭的奴才。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無意和兄爭執,只是提出我個人對陳小姐的著作的看法,自然我可能挾帶著個人情感的因素,但我盡量持平而論。
其實,陳小姐以一個女性文史工作的角度去看待過去這段歷史,本意就不是在做很嚴肅的考察,而是以有趣和生活化的角度去觀察和記錄。我相信她不至於自認可以以幾本書來「矯正」過去的歷史記錄,而是提出一個國府來台前及來台後的很多變化,如人民對海水浴場的看法(當日據時代,小學生重視游泳技能;但是日後,對小學生體能的要求卻有開倒車的感覺,直到近幾年)。另外,對於很多昔是今非的事情,她也提出來讓大家可以有所討論,如咖啡館在日據時代帶點色情意味等,這都沒有任何貶今褒古之意。
呵,解釋這麼多,只是覺得我看她的書其實只是一種對那段時代的好奇的滿足,這是我個人的一個趣味和興趣。
其實,陳小姐以一個女性文史工作的角度去看待過去這段歷史,本意就不是在做很嚴肅的考察,而是以有趣和生活化的角度去觀察和記錄。我相信她不至於自認可以以幾本書來「矯正」過去的歷史記錄,而是提出一個國府來台前及來台後的很多變化,如人民對海水浴場的看法(當日據時代,小學生重視游泳技能;但是日後,對小學生體能的要求卻有開倒車的感覺,直到近幾年)。另外,對於很多昔是今非的事情,她也提出來讓大家可以有所討論,如咖啡館在日據時代帶點色情意味等,這都沒有任何貶今褒古之意。
呵,解釋這麼多,只是覺得我看她的書其實只是一種對那段時代的好奇的滿足,這是我個人的一個趣味和興趣。
槍械的一切,我都求知若渴。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過去50~100年的台灣歷史 相信板上諸位都無緣親歷 有的話 那就...... 所以 就像我自己 只能從書籍資料 以及長輩的口中 得到當年的片段......這些片段 透過各種管道 包含了版上的討論 一步一步的拼湊 ....... 這些 永遠不可能完整
這些 加上每個人成長背景 家庭環境 一定會有一定的主觀以及取向......但是 至少 還是盡量往均一而中平的價值觀進行探討以及看待......
日治時代的台灣人 以及1949年以後的臺灣人對比中國大陸居民 在平均的人均素質孰高孰低 國際化的層度如何....我想 可以換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從現今居住中國大陸的居民來探討 或許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台灣居民 不計原住民 最多來自福建閩南 其次 廣東 但主要是現今粵東 也就是潮汕一帶 (這一區域在明代仍屬福建管轄 潮汕話 也是閩南語系 粵西移民多往南洋 西洋 而非台灣)再來 如果要獨立區分 就是從廣東福建移民而來的客家人.......
在日據時代 台灣福建往來頻繁 有朋友家就是當年閩南巨富 他們家是被家族派來台灣管理 在台灣生意的一支........以我個人在大陸旅行居住的經驗.....台灣與閩南地區有以下共同特點
1. 人較和善 : 這一點在問路的時候 最能夠感受差異
2. 人文風氣較濃 : 家庭比較重視教育 其他 如 : 地方戲曲 偶戲 以及家庭音樂教育 都比較普遍
3. 宗教氣氛較濃厚 : 這一點 其他中國大陸省份 差異非常明顯 尤其是經過共產黨60年的統治...
4. 對外發展 驅動力較強 : 海外人多 同時也造成對外資訊交流量大
群體的環境 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唐代福建泉州 就是對國外通商的大港 清朝到日據時期 台灣則是糖 茶 樟腦 輸出產地) 的環境培養 自然會養成自身的文化 就像是浙江義烏人 今天小商品銷售全球 當年 義烏人會是戚繼光的主要兵員 是因為義烏多山 耕作不易 義烏人謀生不易之下 農閒多出門當走方貨郎 賣胭脂水粉 也形成義烏人闖外的文化.....
一個社會的文化 不會是短時間能積壘成的 就我對閩南族群的觀察體會 我相信 台灣在當年清末至日據時期 是比中國大陸的人均素質來的好的..... 看今日閩南 與全中國各地的對比......
這些 加上每個人成長背景 家庭環境 一定會有一定的主觀以及取向......但是 至少 還是盡量往均一而中平的價值觀進行探討以及看待......
日治時代的台灣人 以及1949年以後的臺灣人對比中國大陸居民 在平均的人均素質孰高孰低 國際化的層度如何....我想 可以換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從現今居住中國大陸的居民來探討 或許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台灣居民 不計原住民 最多來自福建閩南 其次 廣東 但主要是現今粵東 也就是潮汕一帶 (這一區域在明代仍屬福建管轄 潮汕話 也是閩南語系 粵西移民多往南洋 西洋 而非台灣)再來 如果要獨立區分 就是從廣東福建移民而來的客家人.......
在日據時代 台灣福建往來頻繁 有朋友家就是當年閩南巨富 他們家是被家族派來台灣管理 在台灣生意的一支........以我個人在大陸旅行居住的經驗.....台灣與閩南地區有以下共同特點
1. 人較和善 : 這一點在問路的時候 最能夠感受差異
2. 人文風氣較濃 : 家庭比較重視教育 其他 如 : 地方戲曲 偶戲 以及家庭音樂教育 都比較普遍
3. 宗教氣氛較濃厚 : 這一點 其他中國大陸省份 差異非常明顯 尤其是經過共產黨60年的統治...
4. 對外發展 驅動力較強 : 海外人多 同時也造成對外資訊交流量大
群體的環境 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唐代福建泉州 就是對國外通商的大港 清朝到日據時期 台灣則是糖 茶 樟腦 輸出產地) 的環境培養 自然會養成自身的文化 就像是浙江義烏人 今天小商品銷售全球 當年 義烏人會是戚繼光的主要兵員 是因為義烏多山 耕作不易 義烏人謀生不易之下 農閒多出門當走方貨郎 賣胭脂水粉 也形成義烏人闖外的文化.....
一個社會的文化 不會是短時間能積壘成的 就我對閩南族群的觀察體會 我相信 台灣在當年清末至日據時期 是比中國大陸的人均素質來的好的..... 看今日閩南 與全中國各地的對比......
官待民如芻狗, 民視官如仇寇!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還有 補充一下 在討論相關題目的時候 或許是因為 都站在特定角度看現象 造成一定的落差.......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中 德國 日本 在當時都是高度發展的國家 人均素質也高 但是 在配合當年的大環境下.....卻也做出了最多駭人聽聞 慘絕人寰的事情.......
如果 討論 就單一面向 單一點來探討 不做過多的引申 .......或許 答案會更簡單 ......... 其實 把問題複雜化的都是 人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中 德國 日本 在當時都是高度發展的國家 人均素質也高 但是 在配合當年的大環境下.....卻也做出了最多駭人聽聞 慘絕人寰的事情.......
如果 討論 就單一面向 單一點來探討 不做過多的引申 .......或許 答案會更簡單 ......... 其實 把問題複雜化的都是 人
官待民如芻狗, 民視官如仇寇!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同意下士兄所言,凡是人多的組合,其面相就多變化,事情自然就複雜。
我個人還滿喜歡看一些台灣早期文史的書籍,因為對整個社會和環境的變動一直覺得很好奇,也很想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的社會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尤其是和老照片相互結合時,那種衝擊有時還真的很大。
我個人還滿喜歡看一些台灣早期文史的書籍,因為對整個社會和環境的變動一直覺得很好奇,也很想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的社會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尤其是和老照片相互結合時,那種衝擊有時還真的很大。
槍械的一切,我都求知若渴。
Re: 陳柔縉:1912年 台灣報導鐵達尼沉船事件
這就是代表[真像]絕對不只一個~
100個人就有100種見解~
因為親身經歷者的本質學能會影響到一件史實的陳述~
後代學者必須將自己的觀念與想法降級到1912年~
不然又是一件昨是今非的評判~
100個人就有100種見解~
因為親身經歷者的本質學能會影響到一件史實的陳述~
後代學者必須將自己的觀念與想法降級到1912年~
不然又是一件昨是今非的評判~
2009心願:
1.只要不搞砸人生,什麼我都能接受!
2.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 比森林的樹葉還茂密~ 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1.只要不搞砸人生,什麼我都能接受!
2.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 比森林的樹葉還茂密~ 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1 位訪客